中国文学创作四十年从伤痕文学到网络小说
“文学之变,受世情影响,盛衰与时间顺序有关”(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 从“伤痕文学”到“网络小说”,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文学创作不断演变。 它因社会变迁而经历了丰富多彩的发展。
1977年《人民文学》第11期,刘心武的《班主任》作为“短篇小说特刊”的标题发表。 小说被评价为用“批判与启蒙”及其对真实性的追求,向年轻人揭露了“文革”造成的精神毒害。 1978年,出现了一批揭露“文革”对人民精神造成伤害的文学创作热潮,如卢新华的《伤痕》、张贤良的《灵与肉》,讲述了一代人的精神史。中国知识分子反思“文革”的记录被称为文学史上的“伤痕文学”,《班主任》被视为“创举”。
今年,刘心武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伤痕文学”更多的是表达思想、观点、观点,而不是真正深入钻研文学本体。 事实上,当文学不断进步,要求创作真正回归文学本体时,仅仅表达对社会生活的看法已经不够了。 “伤痕文学随着时代的发展自然而然地消失了。”
改革给中国人民带来的不仅是物质生活的富裕,更是个体思维和生活空间的拓展。
1978年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变革,《当代》、《十月》、《花城》、《大家》等文学刊物相继问世,迅速成为文学创作生长的沃土。 。
“伤痕文学”之后,一大批改革题材的作品涌现,从张杰的《沉重的翅膀》到柯云禄的《新星》,引起了公众的广泛关注。 《新星》作为反映现实问题、直面社会矛盾的前卫文学形象应运而生。 其改编的同名电视剧在当时获得了空前的关注度和收视率。
1986年,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将日常生活与巨大的社会矛盾交织在一起,展现了普通人在伟大时代的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 这部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不仅获得了文坛的认可,也引起了读者的强烈共鸣,成为当年的“爆款”。
中国文学日益回归文学本体,更加倾向于纯文学。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余华、苏童、刘索拉、阿城、格非等一批优秀作家相继推出了自己的“金”作品。
1985年,莫言在《中国作家》上发表中篇小说《透明胡萝卜》,用瑰丽奇幻的想象力为新时代文学增添了美妙的一笔,拓展了新时代小说的创作空间。 莫言一举成名,27年后他因其“作品融合民间故事、历史和当代社会的魔幻现实主义”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中国作协副主席陈建功在谈及1978年至2008年中国文学创作时表示,在这个历史时期,作家不断拓展“自我”的境界,将“自我”融入到亲情之中。以及国家和民族的悲欢离合。 ,融入人民创造历史的热潮和民族复兴的洪流。 从“无我”、“非我”到“我”,从“我”、“小我”到“大我”,文学的创作主体终于找到了自己的艺术定位和历史定位。 这正是这些年来文学创作所做的事情。 其秘密就在于杰出的人格和浓郁的文学格局。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互联网日益走进中国人的生活,网络文学也应运而生。 自1998年蔡志恒网络小说《第一次亲密接触》走红以来,中国网络文学已经走过了20年。
从早期的付费点击到后来的版权销售,随着近年来影视、动漫、游戏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不少网络作家的年收入已达到“千万”。
1981年出生的网络作家“唐家三少”已经拥有自己的文化投资公司,并连续多年位居中国网络作家富豪榜第一。 除了实体存在之外,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网络作家也成为主流文学创作的一部分。 唐家三少认为,传统文坛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接受和包容了网络文学。 随着网络文学进入新的历史拐点,源于休闲娱乐的网络文学在现实题材创作上也呈现出积极的态势。
文学源于时代,也记录时代。 回顾改革开放40年,中国文学创作波澜壮阔,未来也充满希望。 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无限的距离,无数的人,都与我有关”。 (高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