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大林寺桃花
《大林寺桃花》译注
翻译
四月,正是春意盎然回归大地的时节,
山上古寺里的桃花刚刚开始绽放,绚丽迷人。
我常常为春天的逝去而无处可寻而感到悲伤。
再次遇到春天的景色,我大喜过望,恍然大悟:没想到春天也在这座深山寺庙里。
评论
(1)大林寺:位于庐山大林峰,相传为金代僧人昙深所建。 它是我国最受欢迎的佛教胜地之一。
(2)人间:指庐山脚下平坦的村落。从大林寺远眺,犹如天上人间。
(3)芳菲:鲜花盛开,也可泛指鲜花,以及春天花草竞相绽放的景色。
(4)枯竭:指所有的花朵都枯萎了。
(五)山寺:指大林寺。
(6)始:刚刚开始;刚刚开始。 刚开始。
(7)永远的遗憾:常常后悔。
(8)春回:春天回来了。
(9)觅:搜寻。
(10)不知:不料,出乎意料。
(11)转:反转。
(12)其中:山中这座寺庙里。
《大林寺桃花》赏析
仅有四句话。 从内容到语言,似乎并没有什么深刻或令人惊奇的地方。 它正好弥补了“山高山高,季节极晚”、“与平原聚落不同”的景色和季节。 叙述和描述。 但如果你仔细读起来,就会发现这首朴素自然的诗写得意境深邃,充满趣味。
诗首两句“人间四月香已尽,山寺桃花初开”。 据记载,诗人登山时已在蒙峡。 但没想到,在山上的古寺里,我却遇到了意想不到的春天景象——桃花盛开。 从下面这句“永恨春归无处可”可知,诗人在未到之前,就已经怨恨春天的匆匆,感到愤怒和失望。 所以当这意想不到的春天景色映入眼帘时,应该会让人感到如此惊讶和高兴。 诗首句“香尽”与下句“花开”相互呼应。 它们实际上是对场景的编年史和描述,但实际上也是对情感和思想跳跃的描述——从哀叹死亡的忧郁感,到惊讶、喜悦,甚至兴高采烈。 而且,在第一句开头,诗人特意用了“人间”二字,意思是这次奇遇、这风景给诗人带来一种特殊的感觉,那就是仿佛突然踏入了一个世界。人类世界的真实世界。 真是仙境啊,人间之外的另一个世界。
正是在这种感觉的触发下,诗人的想象力飞扬起来。 “我一直讨厌春天无处可去,也不知道该向何处去。” 诗人认为自己曾经珍惜、热爱春天,甚至怨恨春天离去的无情。 谁知道他错怪了春天,结果春天还没有回来。 ,就像一个和别人玩捉迷藏的孩子一样,偷偷地躲在这个地方。
这首诗用桃花代替了抽象的春景,使春景具体可感,形象优美; 春景也拟人化了,把春景写得好像真的有腿,可以转身躲起来。 不,它不只是有腿,它实际上还有顽皮和挑衅的性格。 在这首短诗中,把大自然的春天景色描述得如此生动具体,天真可爱,形象生动。 如果没有诗人对春天的无限怀念和热爱,没有童心,就不可能写出这首诗。 这首小诗的美妙之处在于立意新颖,构思巧妙,语言优雅幽默,引人深思,惹人喜爱。 可以说是唐代绝句诗中的又一瑰宝。
人间四月的美景已远去,山寺里的桃花也开始绽放。 长恨春无归处,不知何处去。 海拔越高,气温越低,因此季节出现得比陆地上晚。 这就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大林寺的桃花比山下的桃花开得晚呢? 从气象学的角度来看,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受垂直温差影响”。 也就是说,大林寺的桃花之所以开得晚,是因为这里是“山地气候”。
常识告诉我们,在山区,气温随着地形高度的增加而降低。 一般来说,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就会下降0.6℃。 当山体垂直升高到几毫米时,气温的垂直差异变得更加明显。 另外,植物对温度的适应能力不同,因此不同高度的植物景观也必然存在差异。 庐山海拔1400米左右,山顶气温一般比山脚平川地区低8-9℃。 大林寺位于今日庐山“华景风景区”,海拔比山下平原高1100多米,气温比山下九江市低。 该地区的气温为6至7摄氏度。 此外,庐山位于长江和君阳湖之间。 江河湖泊水汽停滞,云雾弥漫,日照不足,使得山上气温降低。 当然,春天来得晚。
生活在一千多年前的白居易自然无法理解这个道理。 这从他在《游大林寺序》中所写的一段话可以看出:“大林遥远,山高水长,时节极晚。孟夏(四月),如初初。”第二个月,桃花开始绽放,人物的风天气与平原上的聚居地不同,初来乍到,你会感觉自己身处不同的世界。 这是可以证明的。 事实上,气温垂直变化对植物的影响不仅在庐山如此,在其他地方也一样。 以我国喜马拉雅山的一段为例。 位于山东南部河谷的察隅、墨脱地区。 由于海拔低,日照充足,气温较高,可以种植水稻、玉米、柑橘等高温作物; 从那里到海拔3000米,气温下降,雨量减少,只能生长青草、小麦等农作物; 再往上,是植被稀疏的高山牧场; 雪线以上,由于常年积雪,气候恶劣,除了偶尔长出几朵雪莲外,什么植物都不能生长。 可见,山区植物垂直分布的差异与山地气候要素——气温、降水的垂直变化密不可分。 因此,山区气候呈现出“一山四时,十里天气不同”的特点。
《大林寺桃花》题名释义
庐山有上、中、下大林寺。 中寺位于金剑桥北,为金代高僧慧远所建; 下寺为旧资圣寺,在金剑桥西; 这是指上大林寺,其遗址在今华镜公园内,始建于金代。 是著名僧人昙参所建。 大林寺北面是大林峰。 相传晋代僧人昙参“杂植花木,成林繁茂”,故峰名“大林”,寺亦名“大林”。 今大林寺已废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