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教学历史教学论文
用古诗词作为课堂的开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利于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提高课堂效果。 大学生通过初中、高中历史知识的积累对历史知识有了初步的掌握,但同时他们也认为历史的课程也仅此而已。 这种心理相当普遍,很容易造成学生厌烦,听历史课不专心、注意力不集中。 其实中学掌握的历史知识还很有限,深度也不够。 师范院校历史学专业的毕业生大多会走向社会,进入中学任教或继续攻读研究生,将来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 大学四年是为了开阔眼界,为以后在社会上教书育人或者进行科学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对于师范院校历史专业的学生来说,这种心理一定要端正。并改变了。 否则,学生们就会在发呆中浪费大学的美好时光。 成年大学生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只能引导不能强迫,否则会适得其反,引起他们的反感。 教师根据学生的心理和特点,讲课时运用古诗词精辟、生动、朗朗上口、易记,充满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将图片制作成幻灯片,通过科技手段与要讲授的内容巧妙结合,作为课堂的开篇,可以达到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的目的。 例如,在教学生先秦作品《穆天子传》时,教师可以利用幻灯片首先呈现美丽如仙的西王母的传说形象,以及周穆王的肖像,仅次于唐代大诗人李商隐。 《瑶池》:“瑶池姑姑开窗,黄竹歌声动地哀。八匹马日行三万里,穆王为何不复来。” 然后给学生解释这首诗的意思。 瑶池是昆仑山上传说中的池名,也是西王母的住所。 黄竹是一个地名。 相传穆王曾游览黄竹山。 当他遇到暴风雪时,他看到路上有一个冻僵的人。 他曾乘八匹马的战车西行昆仑山。 西王母在瑶池设宴,送别歌,约三年后再来。 在这首诗中,诗人虽然通过描述穆王与西王母的会面来讽刺唐朝皇帝,但所引用的内容却是《穆天子传》中记载的内容。 通过对这首诗的讲解,向学生展示了周穆王与西王母之间一段悲伤的爱情故事,然后借机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穆天子传》只是在描述吗?穆王和传说中的西王母之间的关系? 这是一个爱情故事吗? 为了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想了解更多的好奇心,从而自然地引入讲座内容。
2.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由于篇幅限制,教材大多笼统地描述历史过程和事件,很难用更多的物质支撑来帮助学生理解相关历史事实。 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古诗词的生动性和形象性。 ,从侧面再现相关历史事实,加深学生对相关历史事实的理解。 比如说起唐朝的历史,我们都知道唐朝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是封建社会发展繁荣的顶峰。 从某种意义上说,唐朝的繁荣与当时交通便利密切相关。 唐人十分重视驿道,这是发展交通运输所必需的。 重要道路沿线设有车站。 驿道旁有商铺,有驿驴。 据说“沿路有铺招待客人,酒食丰足。各铺有驴租客,可驰数十里”[1]41,出行方便。 唐朝规定,三十里应有驿站。 如果地势险要,必须靠水靠草,就没有必要拘泥于三十里的恒定。 当时全国有驿站1639个,为商人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由于河南地处中原,大运河和唐朝的经济命脉“河汴道”都经过这里。 另外,这里还是东都的所在地。 因此,河南内外交通十分发达,形成了以洛阳为中心、东部为汴州的城市。 这是一个拥有广泛交通网络的转折点。 因此,在讲唐代历史时,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河边路”与唐代经济发展的关系,教师也可以用唐诗来表达盛世繁华。以及这条交通路线的繁荣。 唐代时,这条道路从长安东起,经虢、陕西、洛阳、郑、汴,到达东南各地。 它横贯河南地区,是唐代最重要、最繁忙的交通线。 高宗以长安、洛阳为两都府时,经常往返于两京之间。 这条路的繁忙,在许多唐诗中都有记载,如:刘禹锡的《送别陕州司马王》:“两京路上游人众多,每遇诗人,必有一客”。斗争。” 杜牧《汴州行答张佑》:“万水千山汇舟”。 先祖诗《渡正曲》:“路通杏川谷,晴天一路可见。细烟升水面,圆月在船上。岸的形状迷惑旅人,秋声扰草虫。旅人怀牢自慰,有凉风。 王建《汴路诗诗》:“同路天涯相同,人言各异”。 这些都是这条路繁忙状态的描述。 大批文人墨客走过这条路,留下了大量诗篇,“堪称唐代典型的文学之路”[2]60。当然,还有川流不息的各地商船。全国各地。 “公运运河,私商出行,舟舟相随”[3]137; “宋、郑二郡掌管江河,商旅往来,船只川流不息。” [4]2483。 通过引用和解释这些诗词,学生可以充分了解这条道路的重要性以及当时唐朝的经济繁荣; 还可以使学生加深对这段通道与唐朝灭亡的关系的认识,即在唐朝后期,这条通道的经济命脉经常被割据诸侯、城镇所堵塞,威胁到了稳定。唐朝政权的灭亡,最终导致了唐朝的灭亡。
3.了解历史人物,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当今历史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用历史知识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使学生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立志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贡献自己的青春和热血。 在此基础上,才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并为实现中国梦包括个人梦想而努力奋斗。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可以选择大量历史上流传下来的诗词来歌颂历史英雄的事迹,用生动的文学语言来鼓舞和激励学生的士气,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 例如,在谈论南宋著名的抗金英雄岳飞时,可以用岳飞那首脍炙人口、气势磅礴的歌曲《满江红》,通过讲解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绍兴六年(1136年),岳飞率军由襄阳北上,先后收复洛阳附近的一些州县。 先头部队逼近北宋旧都汴京,怀着收复中原的巨大希望,直奔金国老家黄龙府(今吉林农安)。 ,晋故都)。 但此时的宋高宗一心议和,命岳飞立即归军,岳飞无奈,只得率军返回鄂州。 他痛苦地感到自己错过了一个好机会,收复失地、洗刷靖康耻辱的野心很难实现。 他怀着复杂的心情,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歌曲《江水红了》:怒冲冠上,倚栏杆,烟雨止。 举目望去,天空一片呐喊,宏大、激昂。 三十名尘,八千里路云月。 不要等到看到少年的头已经白了,心里就会空空的、悲伤的。 靖康之耻尚未下雪; 群臣之悔,何时灭? 驾着长车冲破贺兰山的缺口。 志向是饿了就吃匈奴的肉,渴了就喝匈奴的血。 等待从头开始清理旧山河。
朝天阙。 [5]1246这首气势磅礴、流传千古的名诗,表现了作者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洋溢着强烈的爱国激情。 让同学们热血沸腾,爱国热情强烈迸发。 除了岳飞本人留下的优秀作品外,后人还写下了许多歌颂他的一生和事迹的诗篇。 这些诗词也可以从侧面丰富学生对岳飞的认识,让岳飞的性格更加丰满。 如胡权的《越忠武王庙碑记》:“乌江谁执马鞭,公独争头。章帝貔貅兵三千,骑十六十六”。可惜林子没有完成自己的工作,也不知道钟房的事,为何。听石城下的舆论,所有有姓的人都可怜。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岳飞之死的哀思。 与此同时,鞭策战马、身先士卒、率领将士冲锋陷阵的英雄形象也历历在目。 优越的。 通过这些诗词的讲解,学生们感受到历史人物不再只是书本上的符号,而是成为真实生动的形象站在他们面前。 列宁曾经说过,榜样的力量是无限的。 教师要做的就是在学生心中树立起这些英雄的形象。 只有这样,才能净化学生的心灵,升华他们的意识,从而激发他们强烈的爱国热情。 通过教学实践,笔者发现,适当引用历史人物写的诗词,不仅可以揭示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而且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更全面地理解历史人物。 在加强相关历史知识理解的基础上,历史人物的事迹还能对学生起到启发和教育作用。
4、培养学生发散思维,为研究历史问题提供新视角
师范院校历史教学的目标,一方面是帮助学生打好基础,升华理解,为今后中学历史教学储备知识; 另一方面,还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拓展视野,提高升学的学术能力。 过去的历史研究多以传统古籍文献为基础。 随着历史研究的深入,考古资料、田野调查资料、地方志等资料也越来越受到学者们的关注。 然而,长期以来被认为具有文学色彩的较厚重的诗歌却相对较少受到关注。 古诗词固然有其艺术性的夸张和虚假,但有些内容是可以考证的。 比如一些诗歌中涉及的地名或者道路交通线路,可以为我们相关的历史研究提供可靠的证据,特别是对于研究历史地理问题更是如此。 [6]如唐代大诗人王维,晚年因政局动荡隐居陕西终南山,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在此期间,他与好友裴迪有过多次接触,但当时的具体情况以及他所居住的生活环境,历史上并没有记载。
王维和裴迪留下的合唱诗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还原当时场景的视角,使我们进一步了解王维成为可能。 “忘川”指的是周围的山川。 清代顾祖舆在《方舆读史纪要》中记载:“望川峪,在县城南八里,峪为骊山、蓝天山交汇处。凿为路,约三里。上岭之水自兰桥流下至此,千圣洞、习水洞、习水洞之水交汇,如车沿,由南向北,绕行二十里,过此地,豁然开朗,树林田野相望,其水自西北注入巴河,又名忘川。 [7]2563 也就是说,王维居所的大体环境大致是这样,从他与诗人裴迪的关系中我们可以了解其具体情况窥探诗人裴迪的歌声和诗词:北龙(王维)北龙湖水北流,杂树映朱栏。 南川河蜿蜒的水流到达青林河的尽头。 北龙(裴迪)位于解郁临沂湖南山北龙脚下。 每次要采樵的时候,船都会从茭白中出来。 彦虎(王伟饰)吹笛、灵极谱,在黄昏送别丈夫。 回望湖面,青山白云连绵起伏。 夷湖(裴堤)空旷宽阔,天色苍翠一色。 小船轰鸣,清风从四面八方吹来。 南邑(王伟 饰)乘轻舟前往南邑,却难以到达北方。 隔河看人家的房子,远远的就不认识了。 南一(裴迪饰)独自一人乘船,在南一湖畔。 夕阳西下山间,清波荡漾,如此妙曼。 临湖阁(王维饰)轻舟迎客,悠然漫步湖上。 当轩对酒,芙蓉簇拥。 通过这些合唱诗,我们可以看到王维的住所就在湖边,湖边有一座亭子,是他迎接、招待朋友的地方。 它是一个天然湖泊,湖面宽阔,周围森林茂密,生态良好,许多小河流流入其中。 盐湖岸边还有两座小山,一座在湖南,一座在湖北,分别是南龙和北龙。 王维住在南边的小山堡附近。 裴迪住在湖北北部的小山堡附近。 他常泛舟千湖,又到南山采樵,两人就跨湖而行,湖边饮酒,开窗而行。 面对清澈悠长的湖水,享受微风徐徐,过着诗情画意的生活。
另外,从诗中我们还可以推断出南、北的方位是东南西北的关系。 不然的话,就不需要去南山打柴,需要“小舟出茭白”,或者泛舟湖上,更不用说了。 从南向北走,可以看到“山下夕阳”。 通过在课堂上运用古诗词,我们不仅可以加深对诗人当时的处境和心情的了解,还可以还原当时的生态环境。 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样的讲解和运用,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启发学生的思维:历史研究也可以这样做! 以古诗词为资料研究历史问题,为学生今后从事历史研究提供了一种途径。 一个全新的视角。 当然,诗歌的艺术性和文学性特点,使其与准确的史料有所不同,所以在运用诗歌时,一定要合情合理,切忌勉强。 在教学中,诗歌可以作为一种手段,服务于教学目的和任务。 但在历史研究中,以诗歌作为史料进行研究时,必须谨慎行事,甄别其可信度和真实性。 因此,只有选择合适的材料,合理使用,正确讲解,才能达到一举多得的良好课堂效果。